如果德意志人能占据萨尔兰,就能多一座屏障拱卫莱茵河西岸的桥头堡:攻可刺向阿尔萨斯-洛林两地的结合部(二战中德军即如此解决掉萨尔兰正面的马奇诺防线);守可充当吸引法军进攻的“铁砧”(在一战的“施里芬计划”和二战的“黄色方案”中萨尔兰均被分配了这样的任务),为其他战线上的德军制造突破和包抄法军主力的机会。
正因为如此,萨尔兰成为了法兰西人与德意志人之间争夺的一个焦点,仅近代以来就在二者之间易手了十余次。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萨尔兰永远都是德法之争的最前线。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,居住在萨尔兰的是凯尔特蛮族(编者按:更具体地说是凯尔特高卢人支系)。公元前1世纪,罗马人征服该地并将之并入贝尔吉行省(Belgica)——比利时(Belgium)的名称正由此省而来。
罗马共和国时期,今天的萨尔州居住着贝尔盖高卢人
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,萨尔兰相继成为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。在封建时代,即使这么一块小地方也分属于众多互不隶属的诸侯,其中最重要的是德意志诸侯萨尔布吕肯伯爵,其治所正是今日萨尔州的首府萨尔布吕肯。
其他统治过萨尔部分地区的领主,还有特里尔大主教(特里尔是马克思的故乡)、洛林公爵等等。
神圣罗帝国采取独特的“选帝侯”制度特里尔主教正是其中一位“选帝侯”彼时的萨尔州属于特里尔主教的封地。
反复易手
进入近代,法兰西率先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。三十年战争期间,黎塞留公爵于1635年让波旁王朝的军队首次开进了萨尔兰。“太阳王”路易十四又分别在1676年和1679年派兵入侵萨尔兰,将领土推进到了萨尔河边(萨尔河汇入摩泽尔河,摩泽尔河汇入莱茵河),并于1680年在河畔建立了拱卫边境的城市萨尔路易斯,还在三年后将“太阳”纹章作为该市市徽。
然而法兰西人与德意志人围绕萨尔兰的争夺还远未结束。1689年,屡败于路易十四的欧洲大陆国家(奥地利、勃兰登堡、萨克森等德意志邦国加上荷兰)组成了奥格斯堡同盟,后又加上英国组成了“大同盟”,与法国展开了为期九年的“大同盟战争”。在没有绝对胜利者的情况下,精疲力竭的交战双方于1697年签订《里斯维克和约》,法国如约退出了萨尔兰。1734年,路易十五再次入侵萨尔兰。
最终,彻底吞并萨尔兰的并非任何一位法国国王,而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军。1792年,整个萨尔兰都被并入新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。